close

「新聞攝影就像宗教信仰」 / 瑪莉安歌倫

 

瑪莉安歌倫是一位編輯顧問,也是前Time時代雜誌的攝影指導。一次波灣戰爭期間,她是Time Life雜誌的駐地攝影編輯,製作Time雜誌的許多期封面與特刊。她帶領攝影團隊,做出了911事件的特刊與卡崔那颶風的特刊。

 

歌倫負責Time雜誌的奧運攝影報導長達16年,而且獲得眾多攝影編輯獎項。她將客座主持2009Look3美國沙絡茲維攝影節,而她也是第二十屆法國佩皮南攝影節的評審。她同時在2002-2005年擔任法新社大師講座的講者,並於2008年擔任世界新聞攝影競賽評審。

 

Q:在接受成為世界新聞攝影競賽的主席時,你會不會擔心?

 A:完全不會。今年稍早我正準備要辭退工作,因為擔任世界新聞攝影競賽的評審,是我最不想做的事。然後他們就讓我當主席了。好,那我得很努力的工作啦,因為這是很了不起的榮譽。我能做,也精力充沛。在這坎坷的時刻也該好好為新聞攝影辦活動。

 

Q:為什麼說時機坎坷?

A:在出版界工作了二十五年後,看到這行業凋零真是難過。各處的預算都被裁減,出版品也停刊了。廣告經費改投注到網路上。攝影也在轉變,使得攝影師得到處接不同的工作。不過我的感情不在出版,而是在攝影上。很幸運地,還有其他管道來呈現攝影。

 

Q:在專業的攝影這方面,你有觀察到什麼趨勢嗎?

A: 攝影急速的轉變,特別是在過去這五年間。從前每個人都一致採用中立而如典型記者般的途徑行事,好像慣例一般。以前的攝影師是見證者,幾乎成為了史學家,也因此不會使自己介入事件。數位攝影的來臨,以及市民新聞記者觀念的流行,逼得職業攝影師不得不想辦法凸顯自己的不同。人們期待有驚喜,專業攝影師們就得提出強而有力,又具有個人特色的觀點。有些攝影師為了製造效果,又回去拍底片。有些批評家認為這分散了作品的內容,但我並不這麼想。

 

Q:這股新潮流是否激勵了你?

A:我希望自己能與品質劃上等號。作為一個新新聞學的倡言者,我需要作點不同的事。新的市場無疑在網路上,但是找尋贊助是個問題。我們需要找出一個新模式,讓出版與影音、廣播、網路等結合。

 

Q:這些媒體彼此之間的關聯是?

A: 在述說事情上這些媒體都是一樣的。但是舉例來說,像是影片就具有不同的美學。靜照的力量則將一如以往--圖片敘事仍然是有力的。我們已經奠定了非常高的標準,將生動的敘述與迷人的美學相結合。其他傳播媒體還有很多地方要向我們學習。

 

Q:參與像我們所舉辦的這類競賽的好處是?

A:人人都會盯著得獎的照片。這個獎可以開啟龐大市場,讓你好好的行銷作品。獲勝的照片會成為所有攝影師的榜樣。當然如果照片落選會遭受挫折,但是攝影就像是個宗教信仰:人們見不到神但仍信神。與其說攝影是一個職業,不如說是一種生活方式。如果不是完全投入,你就不會成功。

 

Q:作為2008年競賽評審,你從中學到什麼?

A:我們的選擇很大膽。我們認知到這個職業環境的改變與市場的萎縮。過去同樣的風格與主題一再獲獎,可能大家都在模仿。我認為了解黑白紀實攝影很重要,但是也需要有個人的觀點。

 

Q:這兩者如何調和?

A:美國對可接受與不可接受的標準有激烈的論戰。報紙跟雜間有著巨大的鴻溝。報紙偏向正統,雜誌就遊走於尺度範圍。如果你把他們的態度視為南北兩極,我則是中間的赤道。我教攝影,我知道還有很多改進的方法。

 

Q:世界新聞攝影競賽在其中的位置是?

A:位置獨特。在教育方面,競賽巡迴到開發中國家。而與大師講座的結合真是太棒了。我從中所學到的跟我所能教的一樣多。去年的攝影比賽,顯示世界新聞攝影競賽是此產業的脈動核心。而現在,它更是為全世界所需要。

 

Q:世界新聞攝影獎的特長為何?

A:展覽成效顯著,因可以巡迴世界各地展出。這個產業比較窄,行內大家都彼此認識。而世界新聞攝影競賽帶領我們走入群眾,激發專業領域外的迴響。教育大眾跟教育攝影專家是一樣重要的。世界新聞攝影競賽帶來討論,也使人們了解到新聞攝影產業存在的重要性。

 

Q:你認為這個職業未來的發展前景是?

A:這完全是個人揣測,但我預見職業攝影師的再次蛻變。我們正進入一個誰都可以成為記者的時代,所以要成為專家,需要有超乎尋常的工作量與理解力。這絕不可能被一個拿手機的人給取代。職業新聞攝影已經被認為是一個強而有力的藝術形式。他的目的仍在揭露所發生的事情,並激發人們的迴響。我們必須拍到照片,人們才知道發生了什麼。

 

By  泰芮. J. 凱絲特

 

(謝謝我們的翻譯義工陳斌華)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orldpresspho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